• 河南通许法院:排忧解难暖民心 锦旗虽小情谊深
  • 七夕文创节,我在千年木莲王树下等你来----武汉锦心设计文创团队走进利川市毛坝镇新华村木莲王府掠影
  • 湖南: 常德市交通系统举办出租车驾驶员创文专题培训班
  • 湖南桃源县召开文明城市指数测评迎检工作大会
  • 湖南: 鼎城法院开展“为党旗添光彩 为创建当先锋”主题党日活动
  • 湖南省公安厅举行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
  • 延边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宝 调研指导珲春检察工作
  • 【县区政务——河洛明珠 大美巩义】巩义小关镇:乡村振兴增添美丽产业新“引擎”
  • 湖南常德市第一医院第8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王欣艺赴长沙捐献造血干细胞
  • 【百日行动】 湖南岳阳市公安局君山分局破获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法治中国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联系电话:010-57187769
www.fzzgw.com.cn

   高层动态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人民检察院:浅谈民事检察公开听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来源: | 作者:李思科 | 发布时间: 2025-07-02 13:13:44 | 80 次浏览 | 分享到:

  三、民事检察公开听证制度现存问题

  在当前司法实践中,民事检察公开听证制度在提升司法透明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增强检察公信力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然而,我们也必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制度仍存在诸多发展瓶颈,如部分检察干警认识不足、听证程序启动标准不明确、听证员选任及参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该制度的快速发展。

  1.对公开听证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民事检察长期以来形成的书面审查办案习惯根深蒂固,一些检察干警总认为公开听证并非必要程序,且程序繁琐、耗时费力,对听证制度的价值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刻,缺乏主动运用听证方式办理案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没有做到“应听证尽听证”。比如在一些复杂的民事借贷纠纷监督案件中,承办人员本可以通过公开听证进一步查明事实、化解矛盾,但受固有思维影响,直接采用书面审查方式结案,导致当事人对处理结果不满,引发不必要的申诉信访。

  2.听证程序启动标准不够明确。在启动条件上,根据《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第 54 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 “确有必要” 时可以召开听证会。然而,对于 “确有必要” 的具体标准缺乏明确的细化规定。我院在这方面亦认识不足,目前启动该程序范围较窄,仅在拟发出再审检察建议、提请抗诉案件中适用公开听证程序,未充分发挥公开听证制度的作用。在启动方式上,目前主要以检察机关依职权启动为主,当事人申请启动听证的渠道相对狭窄。这使得当事人在程序选择上缺乏主动性,无法充分表达自己对听证程序的需求。检察机关在决定是否启动听证时,缺乏明确统一的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有的为了完成听证任务,将一些不必要听证的简单案件拿出来充数,占用了司法资源,影响了听证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将一些本应通过听证解决的疑难复杂、专业性较强的新型法律关系、法律适用存在较大争议的民事案件,由于缺乏明确的适用指引,检察机关在判断是否听证时存在困惑,影响了听证制度在复杂案件中的有效应用。

  3.听证员选任及参与机制不健全。听证员作为听证程序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其专业素质和说理能力直接影响听证结果的公正性。2022年,全市检察机关听证员库正式建立,在选任听证员时,虽提出优先录取了解检察工作或有实务经验的法律从业者,但在实际听证过程中,很难根据“四大检察”领域不同而匹配到专业特长相符的听证员,且听证员大多来自于特定的行业或群体,缺乏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和社会经验,难以对一些复杂的民事案件提供全面、客观的意见。在听证员参与机制方面,存在听证员对案件了解不深入、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听证员往往在听证前较短时间内才接触案件材料,无法充分深入研究案件事实和证据,在听证过程中难以有效发表意见,影响了听证的质量和效果。

  四、民事检察公开听证制度的完善意见

  为了推动民事检察共开听证制度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从提高认识革新理念、完善立法优化程序和强化机制配套建设三个维度深入探索,提升检察人员能力,为民事听证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1.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于民事检察公开听证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而言,理念革新至关重要。检察机关应深刻认识到公开听证制度在民事检察监督中的重要价值,主动适应司法公开的时代要求,推动听证工作常态化运行。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是关键。通过将听证工作纳入检察工作考核体系以及检察官业绩考核指标,设置 “听证案件数、人均公开听证” 等考评指标,以此激发检察人员开展听证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制度上加以保障,才能让检察人员真正认识到听证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运用听证方式办理案件,从而推动民事检察公开听证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2.立法层面完善,明确听证启动标准。进一步对《规则》中 “确有必要” 进行列举细化。如对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方面争议较大的案件,对长年申诉上访、涉及大量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等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对拟作出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决定的案件,对当事人之间矛盾激烈,拟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的案件等应当要听证。同时,应从立法层面拓展听证启动方式,赋予当事人申请听证的权利。如当事人认为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存在争议,或自身权益可能受到重大影响时,有权向检察机关提出听证申请。在收到当事人申请后,检察机关需对案件情况进行审查,若认为符合听证条件,则应及时组织听证;若不符合,需向当事人说明理由,确保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得到尊重。只有将这些标准细化明确,才能避免实践中出现听证范围不明确、随意性大的问题,使听证制度在真正需要的案件中发挥作用。

  3.拓宽选任渠道,建立健全听证员选任及管理机制。听证员是民事检察公开听证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听证效果。拓宽听证员选任渠道,扩大听证员选任范围。除了现有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等群体外,还应广泛吸纳法律实务工作者、专家学者、行业专业人士、社区工作者等不同领域的人员进入听证员库,以满足不同类型案件的听证需求,充分借助“外脑”提升办案质效。建立听证员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听证员进行法律知识、听证程序、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履职能力。加强听证员的考核管理,对履职尽责、表现优秀的听证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保证听证员队伍的质量和活力。同时,还可以根据个案的特点,邀请一些“知情人”担任听证员,例如我院之前办理的涉及宅基地纷检察监督案件,听证过程中邀请村委会工作人员、组长等担任听证员,有助于查明事实和化解矛盾。另外,在听证前,应提前向听证员送达详细的案件材料及争议焦点,让听证员有足够的时间考虑研究案件,使其能够在听证过程中充分发表有价值的意见。

   基层风采

   人物访谈

【编辑:张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