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通许法院:排忧解难暖民心 锦旗虽小情谊深
  • 七夕文创节,我在千年木莲王树下等你来----武汉锦心设计文创团队走进利川市毛坝镇新华村木莲王府掠影
  • 湖南: 常德市交通系统举办出租车驾驶员创文专题培训班
  • 湖南桃源县召开文明城市指数测评迎检工作大会
  • 湖南: 鼎城法院开展“为党旗添光彩 为创建当先锋”主题党日活动
  • 湖南省公安厅举行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
  • 延边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宝 调研指导珲春检察工作
  • 【县区政务——河洛明珠 大美巩义】巩义小关镇:乡村振兴增添美丽产业新“引擎”
  • 湖南常德市第一医院第8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王欣艺赴长沙捐献造血干细胞
  • 【百日行动】 湖南岳阳市公安局君山分局破获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主管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家委员会主办
法治中国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联系电话:010-57187769
www.fzzgw.com.cn

   高层动态

宋才发教授发表论文《宪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培根铸魂》

来源: | 作者:宋才发 | 发布时间: 2024-03-05 13:56:18 | 1302 次浏览 | 分享到: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宪法》规范

  (一)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宪法》的政治规范

  中华民族内心深处藴藏着“大一统”的价值观。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由56个民族人民勠力同心、用血汗共同书写的历史,经历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直接走向“强起来”的奋斗历程。与此相适应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经历了从“培养”到“培育”再到“铸牢”的发展过程,突出强调“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形成过程。在民族国家基础上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一个承载传统历史文化的共同体,而且是一种超出文化意义范畴、具有政治法律含义的共同体。中国多元一体的独特民族结构,既塑造了多民族国家的制度体系,也决定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民族国家体制的建构。从结构上看,56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一体包括多元,一体是发展的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从层次上看,多元是基础层次,一体是最高层次。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帝国起,中国就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维系中华民族高度凝聚力、高度统一的文化基础与制度基础。从秦汉统一到魏晋南北朝分裂,再到隋唐统一,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分裂,最后到宋元明清的统一,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共同的国家疆域、共有的历史记忆、公认的价值体系、共有的精神家园等诸多要素组成的统一体。主权独立和国家统一是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主权”是国家政治法治共同体的核心,是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和主要标志。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要求政治上一体化,文化上、制度上和思想上的统一性。“中国”内涵的演化历史过程,表明政治中国与文化中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实体上扩充了“中华”的外延与内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和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国家公职人员在履职之前要面向《宪法》宣誓,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公开向《宪法》宣誓的途径和方式对人民宣誓,以显示“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敬畏感。全体中国人民自觉认同和遵守《宪法》,自觉履行和捍卫《宪法》,就是自觉认同中华民族和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家。公民发自内心地国家认同,无异于是对《宪法》制度和国家制度的认同。任何一个没有“国家认同”牢固基础的国家,终究是经不起国际风浪冲击的。当然,至今也说不出哪个国家已经建立起了永久性的国家认同,世界发展史还没有提供这方面强有力的证据。“大一统”政治体系与文化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不仅标志着“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坚不可摧的政治基础,而且衍生出兼容并包的气魄格局、亲仁善邻的价值传统、协和万邦的和合理念,鲜明地体现中华文明的气质、气度和气派。

  (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宪法》的意识形态规范

  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组成的集大成者。习近平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理念。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共同体意识所藴含的学理出发,充分运用国家在基层治理中积淀的设施资源,通过适当的调适以形成新的文化功能,用以服务于国家文化现代化的重大发展战略。从2015年1月中央发布《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到2020年底我国初步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志着我国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后,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地方政府普遍加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覆盖面,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满足全体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发展的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新时代“中华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稳定器和加速器。习近平指出“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与国际关系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全球性、革命性的深刻变化。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以不变应万变,强化“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显得无比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是全体劳动人民普惠性的服务,能够构建人民群众的共享意识、夯实公平观念,需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中华民族在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过程中,实现了由“共同体”到“共同体意识”的跃升,公共文化服务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治保障。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人民的核心利益,也决定了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阶段,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本质上就是《宪法》规制的意识形态的规范化要求。

   基层风采

   人物访谈

【编辑:张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