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月12日电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法学教育现有的600多个法学院当中,无论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在阅读和写作上普遍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由于缺乏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技巧的严格训练,致使专业文献阅读量不够,对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缺乏了解,对专业学科基础问题掌握不牢靠,难于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融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学校和任课老师对学生阅读和写作引导不够的因素,更多的在于不少学生只注重于网络传播的快餐文化,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专业阅读和扩展阅读,缺少对知识面的广泛掌握和写作基本技能技巧的严格训练。应当通过《法学方法论》课程的教育教学,让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就掌握必要的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杜绝出现学位论文写作走过场、图形式的做法。为在全国法学教育教学中发挥抛砖引玉的示范作用,近日一些高层媒体对中央民族大学首任法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宋才发进行学术专访,并在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24级硕士生课程作业中,挑选了6篇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后的体会,陆续原汁原味地予以发表。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内蒙古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24级2班法律(法学)硕士生 李家琪
在研究生的学习旅程中,我们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塑造自己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学者。宋才发教授的《法学方法论》课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学术滋养与人生启迪。这门课程不仅为我提供了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更为我展示了如何做一名真正的学者,如何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一、授课风格与课堂氛围
宋才发教授的授课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第一次踏入300人的阶梯教室时候,看着乌泱泱的一片人群,不由得震惊住了。心里在想:“这么多学生一起上课,任课老师镇得住场面吗?”后来我才意识到,宋老师不仅镇得住场面,更是让我们每个人都被他的课堂讲授所吸引,流连忘返于课堂上。宋老师讲授的第一堂课,我就被他身上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所感染。我还特意在网络上搜索了宋才发老师的名字,了解到了宋老师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以及学术成果,更增添了我对宋老师由衷的钦佩。虽然宋老师已经是年过七十的古稀老人,但他始终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站立授课,用洪亮的声音传递着知识与热情。他的讲解从不依赖于讲稿,总是脱稿讲授,而且通过生动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把抽象的法学理论讲解得生动且易于理解。
每一堂课,宋老师都会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大家的思维,让课堂气氛既严肃又充满活力和朝气。宋老师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上不仅有法学知识的传授,更有思维的碰撞与交流。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我不仅学到了课本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在讨论中提炼自己的观点,如何通过逻辑推理分析复杂的法律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思维深度,使我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逐渐转变为独立思考者。
二、学术研究的方法与思维方式
《法学方法论》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研究方法的学习。宋老师通过自己的讲解,详细阐述了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特别强调了“问题导向”的研究方式。除了宋老师外,我的导师李立景教授也特别强调“问题导向”这一研究方式,这更吸引我聆听宋老师的讲授。宋老师认为,研究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为了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他鼓励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挑战传统的理论观点,进行创新性的探索。
在课堂上,宋老师特别强调,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过程。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带着问题去查阅文献、进行分析,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理论。他用“母鸡带着小鸡”来形容硕士阶段的学习,即在导师的指导下,带着研究问题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寻找答案,采集有用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能力。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让我意识到,研究生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听课与记笔记,而要具备深度的思考与独立的学术探索精神。
通过这门课程,我学会了如何从一个学术问题入手,逐步细化研究的方向,如何在复杂的理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切入点,进而展开深入研究。宋老师强调,学术研究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要注重扎实的基础和严谨的思维方法。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将更加注重“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带着深刻的问题意识去探究每一个法学现象,深入分析每一项法律问题。
三、学术写作与表达技巧
法学研究不仅仅是对问题的分析,更需要通过写作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清晰地表达出来。宋老师在课程中提到,研究生的写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不仅体现了我们的学术水平,也反映了我们的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宋老师特别强调,学术写作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总结,更是对自己思考成果的创造性表达。因此,学术写作要注重严谨性、逻辑性和创新性。我深受启发的是,宋老师在讲解学术写作时,特别强调了写作过程中思维的结构性与清晰度。宋老师说:“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深度的思考,更要有清晰的框架。”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写作不仅仅是把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更是一个组织思维、系统总结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反思和修改,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文章更加清晰、有力,同时也能有效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学术性。
宋老师还告诉我们,写作不仅仅是学术交流的工具,更是自我思维的延伸。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提升对问题的把握能力。因此,写作应该成为我们思考和学习的一部分,只有通过不断的写作与反思,我们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
四、治学态度与为人处事
宋老师的《法学方法论》课程,不仅仅是关于学术的指导,更是关于做人、做学问的指导。在课堂上宋老师经常强调,“要做好学问,首先要做好人”,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宋老师告诉我们,学术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学术成就,更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因此,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秉持严谨、务实的态度,只有做到真正的“实事求是”,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宋老师还特别强调,学术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事业,不能急功近利。作为研究生,我们要有“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持之以恒地从事学术研究。在课堂上,宋老师举了很多例子,讲述了一些优秀学者是如何通过艰苦的努力在学术领域取得突破的。他说,学术研究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做学问。而这一点,正是每一个学者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宋老师还提醒我们,研究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还要注重社会实践,扩大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学术研究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因此,我们不仅要做学问,还要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法学方法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切体会到,法学不仅是一门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治学能力的培养。宋才发教授的授课让我领悟到,学术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这门课程不仅帮助我掌握了法学研究的方法与技巧,更让我懂得了做学问需要有严谨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在未来的学术旅程中,我将牢记宋老师的教诲,秉持“问题导向”与“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沉下心来,持续深耕学术领域,努力成长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学者。这段学习经历必将成为我学术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指引我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