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和城乡社区治理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政法委印发《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明确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政策内容,涉及政治安全、社会风险防控、社会矛盾化解、网络安全以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等多项细化内容,执行主体覆盖党政诸多专业职能部门,治理对象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在内的多元社会主体。依据对法规文件和政府绩效备案审查的要求,全方位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未来仅仅依靠政法系统的纵向协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仰赖于地方各级党政职能部门协同联动才行。从一定意义上说,地方政府纵向协同是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市域社会治理纵向协同逻辑可以被视为不同主体结合本部门诉求,建构和调整政府协同关系的标准。
(四)推进地方执法巡视巡察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巡视是党中央加强党内自身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是对行政处罚权、检查权、强制权等职责的综合与集中,包括对有关执法机构、职责和人员等方面的整合。因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涉及编制管理的历史承袭性、职责调整的现实动态性和机构人员划转的利益复杂性,是对改革中现实问题的有力解释和改革政策执行的学理阐释。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政策执行既是改革任务推进的过程,也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过程,既体现了机构重组、职责整合和编制人员划转,又体现了改革政策的中央统筹与地方分级推进、顶层政策口径与基层政策操作创新的有机衔接。
推进改革要因地制宜地研究综合行政执法政策落地实施,通过系统分析总结政策试点单位的成功做法,不断归纳提炼政策试点单位的“典型经验”,严格把控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社会风险。根据中央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方案,“设区的市与市辖区原则上只设一个执法层级”,这就意味着将执法层级设在区级,市级仅组建了执法稽查机构,主要负责执法监督指导和组织协调,不再承担日常执法任务。中央的改革要求是“属地管理、重心下移”,对地方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落地实施情况和实际效果,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巡视督查工作。
巡视监督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四条专门对巡视制度作出规定。党的各级巡视组都代表着上级党组织对所管理的党组织开展的政治巡视、政治监督。监督是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权力正确运行的保证。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着重强调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的重要性。指出要通过巡视巡察监督,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觉担负起具体部门职能责任、个人岗位责任和工作责任。在部门职能责任方面,要查看被巡视巡察党组织是否认真履行本部门的工作职责,是否存在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在个人岗位责任方面,要查看党员干部是否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是否存在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在工作责任方面,要查看被巡视巡察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否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是否存在工作落实不到位、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推进巡视巡察监督精准化的关键,是要精准发现问题和精准解决问题。巡视巡察监督要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与群众面对面了解情况,广泛收集民情民意;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现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整改效果的评估和验收,对整改不力、敷衍整改的,要严肃追究责任,确保巡视巡察整改取得实效。要加强巡视巡察成果的运用,将巡视巡察成果与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奖惩激励等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2025年1月举行的全国检察长会议强调,2025年全国各级检察机关要依法加大对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突出问题监督纠正力度。各级检察机关要全面加强对立案、侦查、审判、执行等活动法律监督,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调配合,推动形成清理和防止刑事“挂案”的常态化机制。党中央决定从2025年3月“全国两会”结束到7月底,在全党深入开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始终坚持零容忍,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