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现了抱团发展。打破了就村抓村模式,统筹整合资源要素,推动产业联兴,抱团发展;企业对区域发展带动明显,农业企业产业链延伸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实现村民、村集体双增收;对区域内帮包资源进行统筹,对区域内产业一体化布局,对帮包资源、产业项目、规模经营更高层面上进行规划,可以飞地、飞产业,抱团发展规模产业。
(三)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班子成员担任共同体党委书记,既熟知上级工作重点任务,对区域内资源进行管控,又熟知属地情况,对推动工作落实更精准,协同力度更大,资源更多。共同体人员专职,包村干部下沉,增强了工作力量。共同体内相关涉及社会治理部门的联合,增强了区域网格的治理力量,工作落实更为顺畅精准,倒逼部门与共同体靠前一步,主动作为。
(四)提高了服务水平。党建共同体实体化运作,党群服务中心就近服务更为便捷,共同体中镇派干部专职化管理,保证了服务中心天天有人在。通过事务代办,让“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路”,方便了群众企业办事。
(五)取得了乘法效应。共同体内各种资源的聚合,对区域内的社会治理、产业发展、便民服务提供了多种可能与选择,把“加法”做成了“乘法”,把“物理组合”变成了“化学反应”。
(六)加快实现了数字化建设。党建共同体的建设,打造以线上+线下的数智化、网格化支撑,实现了区域共建共享。依托中央彩票公益金建设的鲁村镇“智慧鲁村”暨一网三联社会治理数字化平台,搭建了“鲁村镇—党建共同体—村”三级数据应用平台,形成了党建大数据的系统集成和动态应用,实现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张亚楠 编辑 王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