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通许法院:排忧解难暖民心 锦旗虽小情谊深
  • 七夕文创节,我在千年木莲王树下等你来----武汉锦心设计文创团队走进利川市毛坝镇新华村木莲王府掠影
  • 湖南: 常德市交通系统举办出租车驾驶员创文专题培训班
  • 湖南桃源县召开文明城市指数测评迎检工作大会
  • 湖南: 鼎城法院开展“为党旗添光彩 为创建当先锋”主题党日活动
  • 湖南省公安厅举行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
  • 延边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宝 调研指导珲春检察工作
  • 【县区政务——河洛明珠 大美巩义】巩义小关镇:乡村振兴增添美丽产业新“引擎”
  • 湖南常德市第一医院第8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王欣艺赴长沙捐献造血干细胞
  • 【百日行动】 湖南岳阳市公安局君山分局破获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法治中国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联系电话:010-57187769
www.fzzgw.com.cn

   高层动态

小芡实大产业:王围孜村推动芡实全产业链升级的实践与启示——河南省潢川县隆古乡王围孜村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分析

来源:河南省潢川县 | 作者:崔义峰 | 发布时间: 2025-09-08 08:49:31 | 48 次浏览 | 分享到:

  (崔义峰 毕涛)

  一、背景与现状:从脱贫出列到产业振兴的关键一跃

  王围孜村,位于信阳市潢川县隆古乡西部,曾戴着国家级特困村的“帽子”。截至2024年,全村仍有脱贫户309户1482人,监测对象22户100人,低保户109户132人,残疾人108人。村民收入主要依赖传统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00元。虽已脱贫,却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集体经济空白、劳动力外流等诸多挑战。

  在产业发展上,王围孜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特色种植业采用大户和能人带动模式,有200亩花木基地和1000亩芡实基地;传统养殖业以个体小规模养殖为主,全村养殖肉牛800余头,猪、羊600余头;特色养殖业有100亩甲鱼养殖基地,规划1904亩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核心区域沟渠建设2000米,虾田面积超500亩,产业发展初见雏形,却也暗藏隐忧。

  二、问题剖析:王围孜村产业发展的三大弊端

  1. 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芡实产业深陷“种植—初级加工—批发销售”传统模式泥沼,缺乏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村民售卖芡实米,售价依品质等级在8 - 25元/斤波动,利润被中间商挤压,附加值低。冷链存储条件限制使市场半径有限,收入增长机制难持续,芡实壳、茎、叶等副产物未被利用,资源浪费严重。

  2. 品牌缺失,市场认知度不足

  潢川县芡实种植面积达5.6万亩,品牌影响力却远逊铁棍山药等同类药食同源产品。消费者对芡实认知停留在“小众食材”,缺乏文化赋能和品牌故事支撑,难入高端市场。无统一地理标志品牌,产品辨识度低,市场竞争力弱。

  3. 集体经济薄弱,联农带农机制不健全

  村集体产业主导和资源整合能力缺失,农户分散经营,规模效应难成。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环节衔接不畅,农民参与度低、受益面窄。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偏低,创新发展意识不足,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受阻。

  三、帮扶路径:以消费帮扶为引擎,推动芡实产业全链升级

  河南投资集团驻村工作队深入调研,提出“12345”帮扶工作思路,即围绕创建“五星”党支部目标,打好政策资金扶持+社会资源支持、投资集团帮扶+产业投资两套组合拳,解决组织建设薄弱、人居环境较差、集体经济不强三大问题,全产业链发展芡实加工、养殖贸易、农事文旅、技能培训四大产业,推动支部建设、产业发展、居住环境、平安法治、精神文明五项提升。确立以芡实精深加工为核心产业帮扶路径,采取“先代工输出,后产业引入”战略,打造河南芡实品牌,提高附加值,构建全产业链体系,实现“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发展转变。

  (一)打造“芰泓坊”“豫芡臻选”区域品牌,讲好芡实故事

  挖掘芡实“水中人参”文化内涵,结合潢川地域特色,构建“芰泓坊”“豫芡臻选”品牌IP。通过品牌故事、文化包装和媒体传播,提升消费者对芡实药用和食用价值认知,打破小众食材市场局限。设计统一视觉识别系统,将非遗元素和生态场景融入产品包装和logo,增强品牌差异化和记忆点,提升信任度和美誉度。利用短视频、直播等传播芡实种植、加工、食用文化故事,提升感染力,邀请网红参与内容创作,扩大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二)构建“芡实+”产品体系,提升附加值

  在深加工产品创新方面,联合西安交通大学、漯河食品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设立非遗联创基地和乡村振兴产品研发实验室。前者致力于加工工艺与非遗技艺现代化融合创新,后者聚焦前沿技术研发与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目前已研发出芡实空心贡面、芡实低GI月饼、芡实酸辣粉、芡实芝麻酱等13款便捷食品,瞄准健康消费群体。同步开发芡实精华胶囊等保健品,切入大健康赛道,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副产品综合利用上,利用芡实壳、茎、叶研发有机饲料,发展芡实牛、芡实鸡等生态养殖,构建“芡实-养殖-有机肥-芡实”生态循环模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综合效益。

  (三)打通“线上线下”双渠道,拓展消费市场

  线上,依托河南投资集团内部采购、乡村振兴展销会试销,积累口碑。通过集团员工福利采购、消费帮扶等建立稳定初始销售渠道,为产品迭代和市场测试提供支撑。全面入驻微信小店、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开设线上专卖店,打造“第一书记”直播间,与河南、北京等多地专业网红团队合作推广芡实系列产品,扩大市场覆盖。线下,在潢川设立首家实体门店,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服务体系,增强用户体验,推动本土品牌深入触达终端。

  四、成效与启示:小芡实成就大产业的王围孜村样本

  通过一系列举措,王围孜村芡实产业焕发生机。品牌知名度提升,“芰泓坊”“豫芡臻选”产品受市场青睐,附加值大幅提高。产业链延伸,深加工和生态循环模式使资源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显著。村集体经济壮大,联农带农机制完善,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线上线下渠道畅通,产品销路拓宽,市场竞争力增强。

  王围孜村的实践带来诸多启示。一是产业振兴要挖掘特色资源,打造优势产业,以特色破局。二是品牌建设是关键,文化赋能可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全产业链发展能整合资源,提高产业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四是多方合作助力产业升级,科研单位、企业等参与为产业注入新活力。五是线上线下融合拓展市场,适应消费新趋势。

   基层风采

   人物访谈

【编辑:张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