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的风,总裹着雪粒掠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喀什垦区的界碑,呜咽声里埋着一茬又一茬戍边人的故事。喀什垦区公安局政工室一级警长唐志文,便是这些故事的“记录者”。从警十七载,他背着相机踏遍戈壁荒滩,笔记本上沾着团场的草屑与晨露,键盘敲出的文字里满是战友的体温——他把公安宣传的责任与赤诚,深深镌刻在辖区的风雪里、界碑的纹痕中。
界碑前的“笔墨眼”:于细微处见赤诚
“如何让雪山之巅的坚守,穿透云海抵达人心?”刚接手公安新闻宣传时,这个问题总让唐志文辗转难眠。直到一个零下二十多度的冬日,他在托云牧场薄冰洋执勤房见到辅警战友托合提罕・马旦木百克睫毛凝着细碎冰晶,像沾了雪的蝴蝶翅膀轻轻颤动,掌心却还攥着给当地牧民登记户籍的表格。那一刻,他豁然开朗:记录者必先有“懂坚守”的眼睛,才能从平凡警务里挖出最滚烫的故事。
▲和战友们踏雪巡边
从那以后,这双“眼睛”跟着他跑遍了辖区10个农牧团场。有时为核实一个案件细节,要在戈壁滩上往返上百公里;遇到高原牧区偏远得连信号都飘远了,他便坐在牧民家暖融融的土炕上,手里的笔伴着炕灶的余温,将每一个藏着戍边日常的故事片段,细细记录在本子上,连字里行间都浸着边疆的实诚劲儿。
2025年8月,喀什垦区公安局前进派出所接到一桩特殊报案:四十五团开发区群众王先生家价值两万余元的圆盘耙丢失。这物件是职工群众春耕秋收的“命根子”,可案件棘手——案发时间跨度长,现场无监控,连目击者都难寻。办案民警没有放弃,顶着高温,跑遍周边数十个连队和村庄,走访上百户人家,终于在一个月后锁定线索:圆盘耙是被流窜雇工在雨夜偷走的。
▲深入了解案件细节
得知消息时,唐志文刚结束辖区居民谎报警情、恶意拨打110情况的采访,他顾不上歇息,立刻联系刑侦大队和派出所,围着办案民警聊了3个多小时,连“走访时群众递的热茶没来得及喝,凉了又续”“找到圆盘耙时,铁齿上还挂着枯草”这样的细节,都密密麻麻记在采访本上。为把故事写透,他逐字逐句修改十余次,最终《凌晨四点,绿色拖拉机消失在雨夜……民警追踪一个月,结局暖心!》被中国长安网等多家主流媒体转发,阅读量超28万次,网友留言刷屏:“原来警察把老百姓的‘小事’,始终揣在心上。”
▲近年刊发的新闻作品
一年间,他的57篇新闻稿件及涉警文学作品登上《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权威报刊,415条内容被国家级网络媒体采用,斩获3项国家级奖项,3篇新媒体作品被兵团公安局评为月度好新闻。采访笔记里,还藏着更多未成文的温暖:零下三十度的深夜,换岗民警阿坤别克·吐尔逊把冻僵的摄像机电池揣进怀里捂热;暴雨冲毁巡逻道,辅警田旭文背着早产的羊羔蹚过冰河,中吉边境三名女辅警在雪地里开展耐寒极限训练……“戍边故事不用宏大叙事,雪粒融在肩章的痕迹、怀里电池的温度、风雪中绽放的铿锵玫瑰,这些都是最鲜活的篇章。”唐志文总这么说。
▲近年新闻宣传和文学创作成绩
正是这些细节,让一个个戍边者的形象立了起来:值守云端的莫总海、舍命救人的吾拉依木・阿卜杜克热木、因公殉职的努尔兰・努尔阿洪、最美基层民警覃锋……经唐志文挖掘报道,他们的事迹从喀什垦区走出,在全国和兵团级评选中脱颖而出。更多人终于看见:帕米尔高原上,有群人正用生命把国土守得牢牢的。
风雪里的“暖故事”:用文字架起连心桥
2025年3月19日,海拔3470米的叶城二牧场三连,雪下得正紧。杏花派出所辅警罗蔚单膝跪地,手里捧着鲜花和戒指,对面的女孩王淼眼里闪着泪——这是一场“昆仑腹地的求婚”,证婚人是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刘前东。
▲加班整理新闻素材
采访后,唐志文没急着写稿,而是利用调休机会去了叶城二牧场,循着罗蔚的戍边足迹重走巡逻路。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没膝的积雪里,他才明白罗蔚和王淼的爱情里藏着多少不易:00后女孩王淼从东北吉林出发,横跨5000公里山河,辗转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3个半小时的盘山汽车,才抵达这个“手机信号时有时无”的边关。“刚来时,夜里裹着被子哭着想家,可看见他巡逻回来,鞋里倒出半杯雪水,又心疼得不行。”王淼跟唐志文聊天时,手里攥着刚织好的棉手套,“他说守在这里,就是守着家,我想陪着他一起守。”
新闻稿《辅警罗蔚和妻子王淼:为爱奔赴万里 以爱守护边疆》发表后,被20余家媒体转发,网友感慨“爱情不止花前月下,还有边疆风雪里的相守”。更让唐志文意外的是,一批有志青年看到报道后,主动申请去叶城二牧场工作:“我们也想跟他们一样,守护边疆。”
▲参与边境上的主题党日活动
文字的力量,还能让善意跨越山海。去年冬天,他写了一篇《雪域昆仑 戍边儿女共绘忠诚画卷》的新闻报道,里面提到“吐尔尕特口岸的积雪,平均厚度有20多厘米。十几公里的巡逻路线,哈力比亚提·克得儿和队友走一趟有时需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新闻刊发后,远在广东的网友特意定制加绒护膝寄来。当唐志文把护膝送到哈力比亚提·克得儿手里,哈力比亚提·克得儿戴上走了两步,眼眶就红了:“没想到这么远的地方,还有人想着我。”唐志文的心里也暖烘烘的:“这就是记录的意义——让坚守被看见,让善意传千里。”
心向界碑的“追光者”:以笔墨致敬戍边魂
唐志文的老战友李中飞在帕米尔守边20余年,曾对他说:“我把青春熬成帕米尔的皱纹,却遇见了最干净的星辰。”直到一次雪夜巡逻,李中飞仰头指着边境线:“那是护边员吐尔买买提·马提,那是51号界碑,他们才是我的‘戍边星’。”这话像颗石子落进唐志文心里,让他忽然懂得:李中飞凝望的方向,不只是51号界碑,更是那些戍边人眼里的光——比天上的星辰还亮。
▲采访警界前辈
这句话,唐志文记了很多年。这种“于无星处见星光” 的“看见”,正是戍边者最珍贵的特质。后来,他在一篇散文里写下:“当我们日均行走28公里,丈量的不仅是国土的经纬,更是数字时代的安全底线;直播间里‘边防有我’的弹幕,都是雪山间千万次举枪验瞄的无声剪影。”他想让更多人知道,边疆的“星光”从不是天上的星辰,而是那些守在界碑旁的人。
▲结对文学名家
“往后的日子,我还会握着笔、端着相机,跟着战友们走下去。”唐志文望着远处的雪山,眼里闪着光,“我的文字,要长在警服结霜的褶皱里;我的镜头,要定格每一个坚守的瞬间。我想一直做他们的‘记录者’,让戍边者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里。”多年来,唐志文获得过“先进网评工作者”“新闻宣传先进个人”“优秀通讯员”等诸多荣誉,记三等功3次、嘉奖9次,但他总是说:“荣誉不属于我,是那些守在风雪里的战友的。”
▲参与改稿活动
如今,唐志文在忙着筹备唐王城诗歌创作培训班。他想把戍边故事写成诗,让更多人透过诗句,看见帕米尔的风雪、界碑的红、戍边人的坚守。闲暇时,他仍爱去边境走走,相机里存满了新的画面:护边犬哈出的白雾裹着忠诚、年轻民警辅警描红界碑的手冻得通红、牧民给大家送奶茶时笑出的皱纹……
帕米尔的风还在年复一年地吹,唐志文的笔也从未停下记录的脚步。往后岁月,他仍将执笔为戈、以眼为镜,继续讲述兵团警察故事,传递喀垦公安声音——故事里,有界碑的纹痕,有风雪的温度,更有戍边人永不褪色的忠诚。
(高坤)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