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科 雷宏)
近日,勉县法院武侯法庭在审理一起标的额为10万元的民间借贷纠纷时,通过签发律师调查令这一关键工具,成功揭穿了原告王某自导自演的借款骗局,最终裁定驳回其诉讼请求,并对其进行了严肃教育。
在这起案件中,原告王某手持一张10万元的欠条和一张显示大量现金的照片,将被告李某诉至法庭,要求其归还“借款”。王某声称,自己曾将10万元现金借给李某,照片即为交付借款时的现场记录。表面看来,此案证据似乎对王某极为有利。
然而,庭审前,被告李某情绪激动地当庭否认,称自己从未实际收到这笔钱。她陈述,欠条是在王某胁迫下所写,而照片上的10万元现金,仅仅是王某为了制造证据,特意从银行取出后进行的“摆拍”。更关键的是,李某指出,在拍照结束后,她随即与王某一同返回银行,亲眼目睹王某将这10万元又分批存回了其个人账户。
是真实的借贷,还是精心设计的圈套?双方各执一词,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面对僵局,勉县法院武侯法庭没有简单地进行判决,而是审慎地作出了一个关键决定:启用律师调查令。
这纸调查令,成为了揭开谜底的“金钥匙”。持令的律师依法前往银行,对涉案时间段内王某账户的资金流水进行了详细调取和追踪。银行流水记录显示,王某账户在所谓“出借款项”的时段内,确实发生了先大额取现,随后在短时间内又分批等额存入的情况。这一铁证,与被告李某“先取钱拍照、后存回账户”的描述高度吻合,却与正常借款的交付逻辑完全相悖。
法庭最终查明,王某所提供的欠条和照片均是其为提起虚假诉讼而制造的伪证,双方之间根本不存在10万元借贷关系。在确凿的证据链面前,王某精心编织的谎言不攻自破。法院最终裁定驳回王某的诉讼请求,并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一场企图利用司法程序谋取不当利益的闹剧就此收场。
律师调查令作为民事诉讼中的重要调查手段,在查明案件事实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了解,勉县法院近年来积极推行律师调查令制度,今年已累计签发46份,涉及银行、不动产等多个领域,有效提升了案件审理质效。
“律师调查令既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节约了司法资源,”该案承办法官表示,“对于事实真伪难辨的案件,它能帮助我们快速锁定关键证据,维护司法公正。”
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