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科 雷红)清晨八点十分,县城还在半梦半醒间,三原县人民法院立案庭的玻璃门已被轻轻打开。书记员熟练地按下电源开关,办公区的灯光次第亮起,映照着她提前摆放好的立案表格材料。“每天早上来的当事人特别多,早点准备好,能让大家少等会儿。”她一边打开电脑,一边轻声嘀咕,声音里带着些许未散的晨雾。

窗口前的“连轴转”:一天喝不上一杯完整的水
上午八点半,立案大厅服务窗口前,工作人员早已端坐就绪。“您好,我要起诉离婚,这是我的材料。”第一位当事人递上文件袋时,窗口内的立案法官立刻接过,指尖快速翻阅起诉状、结婚证、身份证明。“您的材料齐全,但起诉状里‘诉讼请求’这部分需要补充具体的财产分割要求。”她拿出蓝色圆珠笔,在纸上圈划出需要修改的地方,旁边的架子上,《廉政监督卡》《送达地址确认书》整齐码放,方便群众随时取用。这样的对话,在服务窗口每天要重复数几十次。临近中午,窗口前的队伍仍在徐徐跟进。工作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对诉讼材料进行着审查,“很多当事人是大老远来的,能快一点是一点。”立案法官说,她的水杯从早上装满到临近下班还是满的,“根本没时间喝,一坐下就停不下来。”
最考验耐心的是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早上,一位老人因邻里纠纷怒气冲冲地拍着柜台:“你们要是不立案,我就赖在这儿!”立案法官放下手中的笔,递上一杯温水,轻声说:“大爷,您先消消气,咱们慢慢说。您的情况我了解了,不是不立案,是需要补充对方的准确住址……”半个多小时的解释后,老人终于平静下来:“法官,谢谢你,刚才我太急了。”
案头后的“绣花功”:每份材料都藏着责任
窗口的喧嚣背后,录案办公区的案头堆着更高的“小山”。工作人员正对着电脑录入案件信息,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表格需要逐项填写:案由、当事人信息、证据数量……“一个案子至少要录20多项信息,不能错一个字,不然会影响后续分案。”这些“看不见”的工作,往往要延续到下班最后一刻。立案庭的灯光,常常是法院大楼最后熄灭的那几盏。
辛劳里的光:一句“谢谢”抵过所有疲惫
“压力肯定有。”立案法官坦言,去年全庭受理案件8000多件,人均要经手1500多件,“既要快,更要准,立案是司法程序的第一关,错了就会影响后面的每一步。旺季的时候,每天要接几十个咨询电话,晚上回家耳朵都是嗡嗡的。”当农民工握着赔偿款走进立案庭、当法官收到当事人寄来的感谢信,字里行间写着:“你们让我觉得,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时,总有这些瞬间会让疲惫烟消云散。
“我们就像司法程序的‘守门人’。”法官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工作人员开始整理当天的材料,“守住了这道门,让群众明明白白立案、顺顺利利维权,再累也值。”
傍晚六点,最后一位当事人拿着立案受理案件通知书离开,大厅里终于安静下来。工作人员们伸展着僵硬的脖颈,开始整理柜台、核对卷宗。夕阳透过玻璃幕墙,在他们身上镀上一层暖金色。明天,晨光再次亮起时,这里又会忙碌起来——因为他们知道,每一份等待背后,都是对公平正义的期盼。
运营总监: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