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友谊关热浪翻涌,42名背着书包的孩子从全国各地汇聚中越边境。他们的父母是友谊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移民管理警察——这群常年缺席家庭聚会的国门卫士,终于在这个夏天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团圆。为期21天的“守边关 担使命 共成长”警营夏令营,让警娃们亲历父母守护的“第二故乡”,更在界碑与国门间读懂责任的分量。
从云端思念到实地相守

10岁的小栩(化名)攥着火车票奔向友谊关,视频里见过无数次的国门此刻真实矗立眼前。这座始建于汉代的雄关,如今是我国通往东盟的重要陆路口岸,日均客流量超万人次。对驻守民警而言,节假日意味着更繁重的勤务,与家人聚少离多成为常态。“许多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几次,最大的心愿就是一起过暑假。”边检站政治处主任梁世星道出活动初衷。自2023年起,该站将夏令营打造成暖警品牌,今年规模扩至42人,重点覆盖双警及异地家庭。
界碑前的第一课

换上迷你警服,5岁的小钰(化名)在界碑旁挺直腰板,努力模仿妈妈执勤的英姿。“妈妈说这是祖国的‘南大门’,我要像她一样勇敢守护!”她的母亲已在国门坚守19年。队列训练场上,孩子们的正步声与出入境车辆引擎声交织;内务教学中,“豆腐块”被子与“国门安全无死角”的纪律要求形成奇妙呼应。汗水浸透的警营初体验,让家国情怀悄然萌芽。
行走的爱国主义课堂

当孩子们走进旅检大厅,验证台后父母专注工作的侧脸比视频中更清晰。“原来爸妈说的‘在忙’是这样的分量!”沿着边境巡逻道,稚嫩的小手为1091号界碑描红,教官的讲解让课本里“保家卫国”四字具象化。在法卡山英雄纪念碑前垂首默哀,于龙州起义纪念馆重走红军路——从革命年代“宁洒热血不丢寸土”的坚守,到如今智能验放设备的科技护国,跨越时空的“守护”精神深植心间。
刚柔并济的守护

严格训练之外,后勤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42名孩子的饮食禁忌与作息习惯。教官夜间化身“知心哥哥姐姐”,查铺时轻掖被角,辅导作业后组织趣味游戏。集体生日会的歌声、亲子久违的拥抱,冲淡了训练的辛苦。一名警娃在日记中写道:“爸爸要守护更大的‘家’,我为他骄傲!”这份理解,正是活动最珍贵的成果。
“让民警无后顾之忧守国门,让下一代传承国门精神,是我们的初衷。”站长谢华表示。这场南疆国门下的双向奔赴,既消融了亲子隔阂,更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使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