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物资紧缺,王友民又成了他们的“采购员”。洗衣机票、冰箱票、自行车票……在后来一段时间,王友民总频繁往返于渭南西安两地,排队抢购,找熟人托关系,经常自己还贴钱找票贩子高价买入。
吴俊芳很不理解:“一天早出晚归,辛苦挣点钱,都弄了这事情了,图啥呢?”王友民说:“军人保家卫国,咱就跑个腿,有啥哩。”
“拥军既要帮大家办好事,还得跟上部队发展需要。”王友民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1991年,为丰富部队官兵业余文化生活,他捐资为渭南市消防支队建起了多功能文化厅;还购买小号、圆号、长号和大鼓等乐器,为驻军某部组建“双拥”军乐队和百人威风锣鼓队。
自1993年,与驻军某部合办第一场“迎新春军民心连心”联欢会开始,他先后邀请总政、空政、海政等歌舞团和陕西省知名演员,举办了13场大型“双拥”主题文艺演出,深受官兵欢迎。
1996年,得知驻渭某部队营房维修经费短缺,王友民立即派出建筑队。工程结束后,部队要付工程款,他摆了摆手拒绝:“战士们住得安全、舒心,比啥都强。”
1997年,他捐资10万元设立“爱军精武奖励基金”;得知渭南军分区民兵军事训练比武在全省取得名次,他又捐资10万元设立“民兵预备役奖励基金”,激励官兵练兵备战。
当然,王友民也有遇到困难的时候,2004年他的制药厂经营困难,还遭遇了火灾,周转极为困难。100多名职工一年未领到工资,但没有一人辞职。
患难见真情。“那场大火中,员工们冒着生命危险把所有设备都转移出来了,为企业减少了损失。第二天,部队的官兵们也来帮助我们打扫收拾现场。”吴俊芳说:“真是军民一家亲,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反对友民做拥军这件事了。”
随着信息化新风吹进军营,王友民的拥军路也跟着“升级”。
2000年到2003年,他先后向部队捐赠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助力部队信息化建设。
今年,王友民向渭南军分区民兵队伍捐赠了一批无人机,考虑到无人机操作有技术门槛,他又专门聘请专业团队上门,开展免费操作培训。这份精准对接需求的支持,让渭南军分区深受感动,特地赠送了一面“军民一心科技强军”锦旗。接过锦旗,王友民感慨道:“以前送腌菜缸,现在送无人机,时代变了,拥军也得跟上时代步伐。”
“爱国拥军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民办企业建双拥展览馆,在陕西,容厦公司还是第一个。
这个展馆被渭南市委宣传部授予渭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每年都会接待大批参观者。
7月29日9时许,王友民带着他12岁的孙子王森藩来到双拥展览馆。
在展览馆两张特殊的“全家福”前,王友民停住脚步:“爷爷给你讲讲这两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个照片里坐着的男子叫温济厚,照相时已经去世。他是早期的共产党员,因叛徒告密被捕后遭受严刑拷打,英勇就义,家人为了留个念想,特意拍了照片;这张照片是烈士陈红军,他在卫国戍边时牺牲了,年仅33岁。那时候,相片里的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后来陈红军的一个战友把他‘P上去了’,去年他妻子肖嵌文来到馆里参观,看到照片时,哭成了泪人……”
王友民说着,自己也不觉红了眼眶。“把这两张‘全家福’展陈在这里,就是为了让参观者了解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过往。爷爷建这个展览馆,就是想通过这些英雄事迹,带动更多人、更多的群体热爱军队、尊崇军人,投身国防建设。”王友民摸了摸孙子的头说。
容厦就像一所“大学校”。职工张建军和刘新科都被王友民爱国拥军的情怀感染。后来,张建军和别人一起开了公司,刘新科成为一家公司的管理者,他们都在公司推行军事化管理,招聘时优先录用退役军人、军属。
近几年,作为全市国防教育宣讲团成员,王友民走进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宣讲国防故事;邀请“兵王”穆永厚、老山战斗英雄马玉革等15位模范,为20多所学校师生讲授“国防教育课”,并与高校共建“大思政课”基地……
触摸一个个锈迹斑斑的军功章,观看一段段史料视频,听着爷爷的拥军故事,王森藩说:“爷爷,我长大了也要做和你一样的人。”
“对,要把爱国拥军这份情怀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王友民说。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