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拥军这件事,王友民说——
“既然穿不了军装,那就为军人服务”
王友民(左二)看望驻军某部战士,与大家座谈交流。
10岁,他跑遍周边村庄,就为看场英雄电影,黄继光、邱少云成了他心中最伟岸的形象和榜样。
18岁,他满怀热情报名参军,却因肚子上一道伤疤遗憾止步,入伍成了可望不可及的梦想。
20岁,他北上吉林打工,却被困长白山的冰天雪地中,一名复员军人救了他,从此他对军人有了更特殊的情感,总想靠近他们,为他们做点啥。
21岁,他开办了渭南第一家民营印刷厂,优先录用退役军人和军属。拥军,就是从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好事做起,一做就是40多年。
40多年间,他的公司持续壮大,业务不断拓展,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份“拥军情怀”,累计投入4700余万元用于拥军优属,为380余名军属和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帮助1380余名退役军人走上创业路,谱写出军民鱼水情的感人篇章,军人们亲切地称他“拥军经理”。
他是陕西容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友民,先后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1年9月,陕西省双拥办等6部门联合发文,号召在全省组织开展向王友民同志学习;2022年10月,王友民作为党代表光荣出席党的二十大。
“我就想去当兵,民兵也是兵”
1982年秋,临渭区官底镇四县庙村王友民家。
“你要去当兵,我就不让我孙女跟你结婚了!”吴俊芳的爷爷指着王友民气急败坏地说。
“那我也要去!”王友民说着,转身头也不回地跑了。
交了报名表,初审也过了,如果体检通过,就能入伍了。
“肚子上这道疤是咋回事?”体检时,医生一眼就看到了。
“小时候做了个手术,没事吧?穿衣服就挡住了。”王友民心里有些打鼓,还想争取机会。
“过不了。”医生短短三个字,王友民急得眼泪差点掉下来。
体检没过!王友民垂头丧气回了家,但又不甘心。
“为啥这么想当兵?”母亲问道。
“我想当战斗英雄,以前是年纪不够,现在都18岁了,能去了。我表哥体检都通过了,我明年还要报名。”王友民说。
“英雄就那么好当,算了吧,还是挣点钱把婚结了,好好过日子。”母亲劝说道。
可铁了心要当兵的王友民第二年又报了名,结果又卡在体检这一关。
王友民沮丧至极时,表哥提醒他:“你要不去武装部当个民兵。”
就这样,19岁的王友民去了武装部,当上了民兵。
虽然是“编外”,但王友民还是引以为豪自己曾经是个“兵”。
“我想靠近军人,为他们做点啥”
1984年,王友民到了结婚年龄。没进部队,他和吴俊芳的婚事还算数。可眼下,200元的彩礼难住了王家。
看着整日愁眉苦脸的父母,自小“爱折腾”的王友民想自己挣钱娶媳妇。偶然的一次,听朋友说吉林招工,修公路,一天能赚几十元。他就在周边村里招募了30多人,一起北上了。
3月的东北,依旧是冰天雪地,工地在长白山脚下,铁镐砸下去,只能听到“咣当”的声音,不见黑土松动一寸。没有挣到钱,大家纷纷回家了,只剩下王友民和另外两个工友被困在山里,进退两难,饥寒交迫。
极度无助之时,护林员李成祥出现了。他将王友民和工友接回家中,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细粮悉心招待,还在那尔轰林场给他们介绍了工作。3个月后,王友民和工友攒够了回家的路费。李成祥把他们送上了回渭南的火车。
当王友民得知,李成祥是一名退役军人时,心中对军人充满了尊重和敬仰。
多年后,王友民辗转联系上了李成祥的家人。得知他的孙子李刚考上了大学,王友民主动提出资助,帮其顺利完成学业。
“感谢王爷爷的资助,我会像您关心我一样去关心我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以此回报您。”李刚毕业时特意写信感谢王友民。
1985年底,王友民开办了渭南第一家民营印刷厂,业务量很大,很快就攒够了结婚费用。1986年10月20日,王友民和吴俊芳领证结婚了。成婚后,王友民一心一意干事业。
当时,他的印刷厂也承接了一些驻渭部队的印刷业务。一次,他在给部队送印刷物品时,无意间得知两位军嫂因找不到工作和丈夫闹起了矛盾。
王友民主动找到部队首长,表示自己的工厂可以接收军属。很快,3名军属进了印刷厂上班。后来听说还有3名军属需要安置,他又主动吸收了进来。实际上,印刷厂当时只需要两名工人。此后,他的企业总是优先录用退役军人和军属。
“很高兴,我真的能为军人做点事情了。”王友民笑着说。
这事一做就是40多年。
“从送腌菜缸到送无人机,拥军也得跟上时代步伐”
王友民常说自己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驻地部队官兵眼中,他办的都是好事、实事。
1989年秋,王友民到驻渭某部队开展联谊活动,听到有些官兵说想吃家乡特有的一些蔬菜。当时运输和保存条件比较有限,官兵们来自五湖四海,供应各自家乡的新鲜特色蔬菜确实不现实,但王友民琢磨着:“帮他们腌点菜还是能办到的。”
于是,他跑市场想办法采购了十几口腌菜大缸送到部队,又从几名腌菜“把式”那里取经,学习了咸菜、泡菜等各种腌菜制作技艺,手把手教给部队后勤部门的官兵。多年后,有老兵回访部队时还念叨:“王大哥教咱腌的酸菜,比家里的还对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物资紧缺,王友民又成了他们的“采购员”。洗衣机票、冰箱票、自行车票……在后来一段时间,王友民总频繁往返于渭南西安两地,排队抢购,找熟人托关系,经常自己还贴钱找票贩子高价买入。
吴俊芳很不理解:“一天早出晚归,辛苦挣点钱,都弄了这事情了,图啥呢?”王友民说:“军人保家卫国,咱就跑个腿,有啥哩。”
“拥军既要帮大家办好事,还得跟上部队发展需要。”王友民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1991年,为丰富部队官兵业余文化生活,他捐资为渭南市消防支队建起了多功能文化厅;还购买小号、圆号、长号和大鼓等乐器,为驻军某部组建“双拥”军乐队和百人威风锣鼓队。
自1993年,与驻军某部合办第一场“迎新春军民心连心”联欢会开始,他先后邀请总政、空政、海政等歌舞团和陕西省知名演员,举办了13场大型“双拥”主题文艺演出,深受官兵欢迎。
1996年,得知驻渭某部队营房维修经费短缺,王友民立即派出建筑队。工程结束后,部队要付工程款,他摆了摆手拒绝:“战士们住得安全、舒心,比啥都强。”
1997年,他捐资10万元设立“爱军精武奖励基金”;得知渭南军分区民兵军事训练比武在全省取得名次,他又捐资10万元设立“民兵预备役奖励基金”,激励官兵练兵备战。
当然,王友民也有遇到困难的时候,2004年他的制药厂经营困难,还遭遇了火灾,周转极为困难。100多名职工一年未领到工资,但没有一人辞职。
患难见真情。“那场大火中,员工们冒着生命危险把所有设备都转移出来了,为企业减少了损失。第二天,部队的官兵们也来帮助我们打扫收拾现场。”吴俊芳说:“真是军民一家亲,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反对友民做拥军这件事了。”
随着信息化新风吹进军营,王友民的拥军路也跟着“升级”。
2000年到2003年,他先后向部队捐赠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助力部队信息化建设。
今年,王友民向渭南军分区民兵队伍捐赠了一批无人机,考虑到无人机操作有技术门槛,他又专门聘请专业团队上门,开展免费操作培训。这份精准对接需求的支持,让渭南军分区深受感动,特地赠送了一面“军民一心科技强军”锦旗。接过锦旗,王友民感慨道:“以前送腌菜缸,现在送无人机,时代变了,拥军也得跟上时代步伐。”
“爱国拥军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民办企业建双拥展览馆,在陕西,容厦公司还是第一个。
这个展馆被渭南市委宣传部授予渭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每年都会接待大批参观者。
7月29日9时许,王友民带着他12岁的孙子王森藩来到双拥展览馆。
在展览馆两张特殊的“全家福”前,王友民停住脚步:“爷爷给你讲讲这两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个照片里坐着的男子叫温济厚,照相时已经去世。他是早期的共产党员,因叛徒告密被捕后遭受严刑拷打,英勇就义,家人为了留个念想,特意拍了照片;这张照片是烈士陈红军,他在卫国戍边时牺牲了,年仅33岁。那时候,相片里的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后来陈红军的一个战友把他‘P上去了’,去年他妻子肖嵌文来到馆里参观,看到照片时,哭成了泪人……”
王友民说着,自己也不觉红了眼眶。“把这两张‘全家福’展陈在这里,就是为了让参观者了解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过往。爷爷建这个展览馆,就是想通过这些英雄事迹,带动更多人、更多的群体热爱军队、尊崇军人,投身国防建设。”王友民摸了摸孙子的头说。
容厦就像一所“大学校”。职工张建军和刘新科都被王友民爱国拥军的情怀感染。后来,张建军和别人一起开了公司,刘新科成为一家公司的管理者,他们都在公司推行军事化管理,招聘时优先录用退役军人、军属。
近几年,作为全市国防教育宣讲团成员,王友民走进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宣讲国防故事;邀请“兵王”穆永厚、老山战斗英雄马玉革等15位模范,为20多所学校师生讲授“国防教育课”,并与高校共建“大思政课”基地……
触摸一个个锈迹斑斑的军功章,观看一段段史料视频,听着爷爷的拥军故事,王森藩说:“爷爷,我长大了也要做和你一样的人。”
“对,要把爱国拥军这份情怀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王友民说。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