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东南广袤的平原上,有一个名字被万千孩子深情呼唤——“越妈妈”。她不是血缘意义上的母亲,却用近二十载的坚守,为2000多名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她,就是平舆县射桥镇第一小学(明德小学)校长、荣登“中国好人榜”的越玉环。
一、初衷如炬:为孩子建一个“有家有妈”的学校
上世纪90年代,“打工潮”席卷乡村,无数儿童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成长中缺失亲情、缺乏监管,有的甚至面临辍学与心理危机。目睹这一切,曾任职于镇新华书店的越玉环内心深受触动。
“我想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的温馨港湾,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母亲的陪伴与温暖。”2006年,越玉环毅然变卖城里房产,四处筹款,克服资金短缺、工期紧张等重重困难,亲手参与建校劳动——搬砖、打地坪,吃住在工地。2007年7月,射桥镇第一小学终于建成。
建校之初,无人敢信这所民办学校能走多远。她一家一家走访劝说,最终迎来200多名学生入学。从此,这所学校不再只是一处教学场所,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二、以校为家:用爱守护每一颗孤独的心
近二十年来,越玉环几乎以校为家,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她是校长,更是“妈妈”。
●
她会在清晨七点守在校门口,倾听孩子们的“悄悄话”;
●
她为贫困生悄悄准备文具和冬衣,守护孩子的尊严;
●
她设立“亲情电话”,让每个留守儿童每周都能与远方父母通话;
●
她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自学心理学并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推动全校教师接受心理培训;
●
她曾多次及时发现并干预学生的轻生念头,用温情将他们从绝望边缘拉回。
“她不是亲妈,却比亲妈还亲。”一位学生家长动情地说。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校长妈妈”,这份称呼,是爱的回响,更是信任的见证。
三、育人育心:以爱育爱,点亮希望之光
越玉环深知,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格、唤醒心灵。
在她的引领下,学校从最初的200多名学生发展到如今的1800余名,多次获评“五星级学校”“文明单位”等荣誉。更令人动容的是育人成果:
●
1800多名留守儿童从这里走进大学;
●
200多人考入名牌大学;
●
100多人攻读研究生;
●
毕业学生无一人有不良记录。
这背后,是她对“立德树人”的执着践行。她常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上的星星,用心守护就会发光。”她以润物无声的爱,浇灌出一片向阳而生的希望田野。
四、大爱无疆:从校园到社会的善行接力
越玉环的爱,不止于校园围墙之内。
●
她长期资助贫困生、孤儿,累计帮扶300多名;
●
每逢节日,她都为困境儿童送去衣物、食品、学习用品;
●
2023年中秋国庆前夕,她带领教师志愿者走访慰问,送去现金、月饼、牛奶、鸡蛋,传递节日温暖;
●
同村有人突发脑出血,她第一时间送去2000元救命钱;
●
河南暴雨灾害期间,她捐款5000元,并积极参与救援行动;
●
作为县“身边好人协会会长”,她组织会员走进养老院送温暖,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
她的家庭也深受感染:丈夫韩文海二十年如一日支持她的事业,骑行二十里送饭、包揽家务;儿子韩时宇在郑州大学读书时主动加入志愿者协会,受母亲影响,将攒钱买的球鞋退单,转而为困难家庭寄去电动移位机,说:“妈,就像你帮那些孩子一样。”
2015年,越玉环荣登“中国好人榜”;2016年,她先后荣获“河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天中最美母亲”“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其家庭获评“河南省文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成为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典范。
五、展望未来:做乡村振兴路上的“点灯人”
如今,射桥镇第一小学的清晨,仍有越玉环在校门口的微笑;午休时分,食堂里有她为孩子添饭的身影;深夜,办公室的灯依然为孩子们亮着。
她站在校园星空下,望着教室里的点点灯光,仿佛看见无数被点亮的未来。她坚信:“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而爱,是教育最强大的力量。”
面对未来,她坚定表示:“只要还有一个孩子需要我,我就不会离开。我要做乡村振兴路上的‘点灯人’,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抬头看见属于自己的星光。”
在教育功利化、城市化浪潮席卷的今天,越玉环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那是爱的陪伴,是心的唤醒,是灵魂对灵魂的照亮。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平凡”活成了“伟大”。
她是一位校长,更是一位母亲;她守护的不只是校园,更是乡村的未来与希望。在豫东南的这片土地上,“越妈妈”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崔义峰 毕涛)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