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分会场活动在激情四溢的安塞腰鼓表演中拉开帷幕.
十月的陕北,天高云阔,秋意正浓。10月30日上午9时,在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一场激情四溢的安塞腰鼓表演拉开了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分会场活动的序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分享各自家乡的“破立”之道。
“我这次来,既要把村里的好做法分享给大家,也想听听别的地方的好经验,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美。”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马坊村党支部书记李新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基层干部共同的心声。
曾经的马坊村,深受“老规矩”“爱面子”的束缚。谁家办红白事,总爱讲究排场,你办10桌,我就摆20桌,很多人为了面子,不惜“打肿脸充胖子”,背上了沉重的人情债,心里满是无奈和苦涩。
为扭转这样的风气,马坊村制定了《马坊村村规民约》,村两委和党员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同时,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谁家有红白事,理事会的成员和志愿者就会主动上门,一边帮忙张罗,一边推动规矩落实。
“现在,我们村的风气焕然一新,村民从内心认同新风尚,从‘要我改’变成了‘我要改’。”李新自豪地说,“每逢红事,‘婚宴不超20桌,每桌标准不超500元,村内礼金不超200元’的要求,成了大家自觉遵守的规则。”
同样,千里之外的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弄杂村是一个苗族村寨,也曾为白事攀比杀牛、铺张操办发愁。“一场丧事宰掉二三十头牛,花掉二三十万元,谁家扛得住?”弄杂村党支部书记杨成义说。
后来,村里按照广西移风易俗“五个统一”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摸索出“十个一”措施,向大操大办的旧习俗发起挑战。明确规定了丧事“三个不超”:殡期原则不超3天、最长不超5天;主客双方祭祀招待宰杀牛总量不超3头;女儿女婿祭祀宰杀牲口不超1头。“一场白事下来,花费能减少十几万元,村民肩上的担子轻多了。”杨成义欣慰地说。
移风易俗,并非一地之事,而是需要各地共同响应、携手推进。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办起了“幸福家园”大讲堂,每周五晚7时30分准时开讲,请村民上台讲讲身边事,孝老爱亲渐渐成了村里的新风气。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白寺滩村则把宣讲搬到廊亭下、板凳上、葡萄架旁,用“廊亭会”“板凳会”“葡萄藤下话彩礼”这些接地气的方式,把大道理变成家常话,让村民们听得懂、记得住。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地记录着陈规陋习逐渐退场、文明新风悄然兴起的深刻变迁。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熊春文说:“移风易俗,蕴含着‘破’与‘立’的辩证关系。不除旧习,新风难立;新风未立,则易‘风头一过,陋习复燃’。唯有使新风尚融入日常,成为群众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乡村振兴的文明底色才能进一步擦亮。”
鼓声远扬,新风长存。随着移风易俗工作持续深化,这股文明新风必将如春风化雨,滋润更加广袤的乡村大地,让群众的精神世界更加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