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善相乐:塑造“崇德”与“向善”交织浸润的美丽乡村
“美善相乐”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价值旨归,其核心在于将道德理性之“善”与情感愉悦之“美”视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导向“至善至美”的终极审美理想。《荀子·乐论》所言:“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它强调艺术与审美的道德承载功能与社会教化作用,使得审美活动超越了单纯的形式快感,成为一种涵养人格、化育天下的伦理实践。
在当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美善相乐”铸就了和美乡村建设的伦理底色,它意味着乡村建设并非仅是物质空间的更新,更是一场深刻的伦理重建与精神重塑,其不能止步于田园风光、屋舍俨然的“外在形态之美”,更应致力于挖掘与激活邻里和睦、崇德向善、秩序井然的“内在精神之善”,构建一个“里仁为美”的共同体,其中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共生、传统与现代的衔接,都浸润在由“善”所规范的“美”的秩序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善相乐”的审美情趣是驱动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振兴的强大文化内核。近年来,这一审美情趣在上饶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了生动而具体的彰显。在婺源石门村,每家门前悬挂的“微家训”木牌,镌刻着“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的祖训,这些浸润着理学精神的文字,将《朱子家训》的伦理教化融入日常生活,刻入人们的乡愁记忆。在德兴海口村,通过传承董氏家规家训,打造党风廉政教育基地,讲好“在家著孝顺之实居官著忠良之绩”廉洁故事,教育党员干部和村民崇廉尚德。此外,横峰后占村的“道德积分银行”让善举有回报,铅山石塘镇的“好人宣讲”令榜样的力量“声”入人心。这些“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的文化自觉,既赓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激活了基层善治的内生动力,推动生态美、人文美、伦理美互融共进,为上饶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文明活力。
展望未来,上饶将持续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将中华文化主体性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实践样本,在赣东北大地上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现代交相辉映、美德善治相得益彰的新时代乡村华章。章秀进(苏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