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的四月,在诗人眼里,是爱,是希望,是暖到人心的一束光。它可以驱散阴霾,消除心中的恐惧,它像火炬一样,能够让人感受到爱和希望……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河南省安阳市两级法院义无反顾的投入到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一束光”的故事也温暖到了许多的人。一次坚守,隔绝了与外界的来往,却守住了村庄的祥和宁静;挽起袖管,我可以捐出一腔的热血;“生命最高贵,安全大于天”,年轻干警的请战书承载着入党积极分子的初心;一千只口罩对于抗“疫”战斗来说微不足道,却寄托了每位法院人殷殷的爱国之心;
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法院干警;他们和诗人一样,都是心中有光的人。
戴上党员袖箍 勇冲逆行“战士”
安阳中院金融庭的“90后”姑娘田琳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这让她从小耳濡目染,对医学常识有了基本的了解。疫情发生后,田琳的脑子里闪出的第一个想法是“我是一名党员,我能够为抗击疫情做些什么?”在和家人的“共商”后,她和家人“心愿”一致,一起成为了当地的志愿者,用实际行动担起了守护家乡群众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
上图: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金融庭“90后”书记员田琳。
按照时节,本该穿上新衣服走亲访友的田琳,却换上了“天使白”的防护服,手拿着测温枪,和热心的群众一起把守村口,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逆行“战士”。
那可是正月的冬天,极寒天气下有时连测温枪也会失灵,田琳就用手把它捂热,两只手冻得通红,已经没有知觉了。可即便是这样,她在村口一站就是从早上的七点到晚上的九点,十二个小时。
我们问到田琳,“你难道不怕么?”田琳说“怕,因为我知道病毒的危害,我也深知它是可以带来灾难的,可当我戴上党员袖箍的时候,就没那么怕了。”
“抗击疫情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我是一名党员,当然责任更大,每一次我戴上党员袖箍的时候,就像现在身上的法徽,不仅仅是一个标识,而是一种信仰。信仰是可以带来力量的,它可以让很多人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我们可以战胜疫情。”田琳的眼睛里闪烁着坚毅的目光。这份光,来源于党员的信念,来自于那颗炽热跳动的初心。
挽起袖管 用热血为生命加油
疫情无情人有情。当听说所捐献的血液可能送到武汉,帮助疫区同胞的时候,安阳殷都区法院的干警纷纷挽起袖管,用自己的热血为武汉抗击疫情助力加油。献血车前早早地就排起了长队,法警王飞是其中的一员,这是王飞参加的第四次无偿献血活动,他的脸上比其他人多了一份淡定、从容。
上图:安阳市殷都区法院法警王飞。
“当时也没想那么多,一看是支援武汉的,我就冲上去了。我不能去一线抗“疫”,但是我也想做点什么帮助一线,刚好院里组织这次活动,我义不容辞。”多么简单朴实的话语,它是每一名支持一线抗疫者的心声。像王飞一样的干警,还有17个人,他们中有老同志,也有刚进法院的年轻人,有负责保洁的工作人员,也有连针头都不敢面对的姑娘。他们在法院里有着不同的职能,但是在挽起袖管的那一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勇敢的人。
勇敢跟逆境中的光芒一样,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敢就等于拥有了战胜病毒的机会。钟南山教授的开往武汉的无座车票,甘如意护士骑着单车奔赴武汉的身影,医务人员脸上被护目镜勒出的一道道伤痕,都是一幅幅勇敢的画面,为什么会有勇敢的人,因为他们在创造春的曙光。
党员不计得失 我要做到“党员”标准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这样的请战书让我们感受到了医者仁心的伟大。“生命最高贵,安全大于天”这样的请战书则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来自安阳汤阴县法院的执行干警高生地,是一名“95后”,也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上图:安阳市汤阴县法院“95后”执行干警、入党积极分子高生地。
高生地郑重地在请战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时,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那份坚毅和刚强,他时刻以一名正式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写誓言:“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就是我们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践行和体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他分包的区域,高生地对住户逐一走访登记,监测体温,并且帮助社区网格员建立电子档案。上岗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全身消毒,有时候走访的住户多,浑身都是湿漉漉的。高生地每天协助社区对进出人员核实通行证、登记健康状况,站在寒风口,呼出的热气通过封闭的口罩吹到眼镜上瞬间起雾,然后结成一粒粒的小冰渣。有时候忙碌起来觉得可能没有时间吃午饭,他便直接舍掉,早饭多吃一些,一直扛到晚上。
在很多居民的眼里,高生地还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每天受这份罪,不值得。可高生地不这样认为,他说“我每天吃的苦非常值得,如果我不这样做,我身后的群众可能面临生命的危险,我必须这样做”。
“我爷爷是一名游击队老战士,爸爸是曾经是抗击“非典”的医务人员。他们经常教育我,要敢于担当,肩负建设国家的责任。所以我时刻记得老一辈党员传承下来的迎难而上的革命精神,在国家有难的时刻,我不会坐视不管。”高生地用“党员”的标准来严格的践行着“加入党组织”的誓言,真不愧为一颗优秀的党员苗子……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是鲁迅先生对中国青年的寄托。在高生地身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闪光点,朝气蓬勃,昂扬向上。这道光不会一闪而过,必将持久存在。
“娘俩”为战“疫”助力 祖国为您点赞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一时间大批支持中国抗“疫”的医疗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国内。在这诸多的物资当中,有一个特殊的包裹,它是由韩国发往安阳市人民医院的1000只医用级别的口罩,在安阳市人民医院的感谢信上,我们看到了杨永红的名字。
上图:安阳市北关区法院员额法官杨永红。
杨永红是安阳北关区法院的员额法官,她在网上看到国内医疗物资供应紧张的时候,马上联系了安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在得知医院所需口罩的型号后,又通知了在韩国留学读书的儿子王一同。
王一同和同学连续两天昼夜不停奔走于韩国的大街小巷,寻找合格的医用口罩,共筹集医用级别口罩1000个,第一时间将这批价值一万七千元的口罩发回国内。
“医护人员是最容易感染的人群,各地报道了很多医护人员感染案例,我们“宅”在家里的时候,他们用生命守护我们,医院的医疗物质供应不上,所以我没有想更多,就火速与儿子沟通商量,谁知我们娘俩不谋而合,积极的在韩国购买了口罩寄到了安阳人民医院。”杨永红自豪的叙说着。
你护我健康,我愿你平安。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听到了很多“英雄”的故事,我们看不清“英雄”的样子,却可以记住防护服上的名字。有人说天上的星星很亮,那他一定没有见过白衣天使的眼睛,记住那双眼,你就是心中有光的人。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