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通许法院:排忧解难暖民心 锦旗虽小情谊深
  • 七夕文创节,我在千年木莲王树下等你来----武汉锦心设计文创团队走进利川市毛坝镇新华村木莲王府掠影
  • 湖南: 常德市交通系统举办出租车驾驶员创文专题培训班
  • 湖南桃源县召开文明城市指数测评迎检工作大会
  • 湖南: 鼎城法院开展“为党旗添光彩 为创建当先锋”主题党日活动
  • 湖南省公安厅举行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
  • 延边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宝 调研指导珲春检察工作
  • 【县区政务——河洛明珠 大美巩义】巩义小关镇:乡村振兴增添美丽产业新“引擎”
  • 湖南常德市第一医院第8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王欣艺赴长沙捐献造血干细胞
  • 【百日行动】 湖南岳阳市公安局君山分局破获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法治中国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联系电话:010-57187769
www.fzzgw.com.cn

   高层动态

宋才发教授发表《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论析》论文

来源: | 作者:杨坤杰 | 发布时间: 2025-05-06 15:41:01 | 5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三)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要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体

  只有铸牢共同体意识才能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习近平基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实际,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以深刻的人民主体、历史和文明的内涵。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与共、长久存在的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建立在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基础上的实践。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成员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只有真正实现各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才能共同建设好新时代的民族共同体,共同携手走上新的社会发展道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首先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习近平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理念。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始终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国家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个旨在发展政治共同体意识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它与共同体意识相对应的政治共同体,始终是把特定领土内的人口结合在一起的。在民族与国家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我国成功地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独特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道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一个与物质家园相对应的概念,它是56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指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宪法》“序言”第一段是关于“历史中国”的叙事,从第二段到第五段是关于“革命中国”的叙事,第六、七段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叙事。通过对历史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宪法》叙事途径,规范并塑造了中国人民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一个政治共同体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尽管2018年“宪法修正案”没有直接使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表述,但由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被载入《宪法》,这就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宪法》的题中应有之义,成为《宪法》建设进展和国家走向法治的重要标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超越了以民族关系协调为主线的民族事务治理范畴。新时代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其他六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自形成“法令一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那时起,“大一统观念”就逐渐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基因之中,大一统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与文化根基。“‘大一统’思想具有多维意涵,其深层内核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维系着历朝历代中华民族的延续,并形成了一个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体系。”可以说“大一统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事实上维系并超稳定的中国社会结构。经过历朝历代大一统政治实力以及各民族的不断交往融合,奠定了“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和合”文化基因。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每个具体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平等地享有存续和发展的权利,也平等地履行相应的义务,共同体成员的性质决定全体人民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宪法》提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资源,保障民族团结的基础性作用,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是当然的必然之举。《宪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目标和神圣使命,“促进民族团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旨趣,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其肩负的历史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的总目标提出来,目的在于通过全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认同,进而自觉凝成56个民族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确保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未来在《宪法》修改抑或修正时,建议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写入《宪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宪法》依据和制度保障。中华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强大引力,中华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团结之根与和睦之魂,“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条件。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增强56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具备了一体两面的特征:“一体”即中华民族共同体,“两面”即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确地界定和阐释“中华民族”的《宪法》内涵,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理解和完成政治共同体的核心任务非常重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在于提升56个民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共同建设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基层风采

   人物访谈

【编辑:张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