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软实力的显著提升
活动不仅检验了硬实力,更让百兴的文化软实力实现跃升。
(一)知名度与美誉度双提升
活动调查显示,百兴的名字已从纳雍县域走向黔西北,在贵阳、六盘水、遵义等地的社交媒体传播中,“百兴烙锅”“牛头百面”成为高频词。游客留言中,“街道宽敞不拥挤”“美食有故事”“人热情”成为关键词,这种口碑传播让百兴从“不知名小镇”变为“值得打卡的美食地”,为后续文旅发展积累了品牌资产。
(二)群众凝聚力与自豪感增强
活动期间,在外务工的百兴人纷纷通过短视频平台“云参与”,有人专程返乡担任志愿者,有人线上为家乡美食“带货”。本土企业主动赞助支持,群众自发参与,这种“主人翁”意识,正是对家乡认同感的生动体现。
(三)文化积淀与品牌延续
活动不是“一阵风”,而是文化建设的“接力棒”。镇政府已计划将“百兴九大盘”百米“牛头百面”申报市级非遗,整理美食故事编纂成册;组委会牵头成立“美食产业联盟”,规范食材标准与制作工艺;学校开设“家乡美食课”,让青少年了解本土文化。这种“活动收尾、工作开篇”的思路,让美食文化从“活动展示”变为“常态传承”,为“文艺乡镇”建设打下基础。
(四)政企民关系的深度融合
活动中,政府角色从“主导者”变为“服务者”:赛事规则由村民代表商议制定,节目编排由民间艺人自主完成,政府只负责安全保障与资源协调。这种“隐身幕后”的做法,让群众感受到尊重与信任。活动结束后,群众对镇政府的满意度调查显示,认可率较去年提升25%,为后续政策推行筑牢了民意基础。

五、反思与展望
作为乡村振兴的一次有益尝试,活动也暴露了一些不足:如专业人才缺乏,部分环节组织稍显粗糙;衍生品开发不足,未能将热度转化为长效收益;公共卫生间等设施在高峰时仍显紧张。这些问题,正是下一步改进的方向。
但总体而言,这场狂欢周证明:乡镇发展不必“等靠要”,只要善用本土特色、整合内外资源,就能激发强大活力。从台盘村BA到百兴美食周,乡村的魅力正在于这种“接地气、有特色”的创造。未来,若能持续完善设施、深化文化挖掘,百兴定能将“一时热闹”变为“长久兴旺”,让“丰味康养”的品牌名片越擦越亮,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