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宏 张荣)
近日,勉县法院调解室里,工人老王紧锁了三个多月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他小心翼翼地将一份调解协议折好,放进口袋。这张纸,是他和6名工友被拖欠工资的“定心丸”。从他们走进法院立案,到拿到这份“定心丸”,只用了14天。
今年5月到7月,老王和工友们在一家名为陕西A有限公司的工厂里生产零部件。八月初工厂突然暂时停业,而他们5到7月的工资也被拖欠未发。6个人的3000来元,还有老张的17000多元,这些看似不多的数字,背后是家里的开销和沉甸甸的生活。
“我们也知道厂子有难处,可我们的难处,谁来解决?”10月14日,无奈之下,老王等7人将公司告上法庭。
案件受理后,考虑到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且涉及民生保障,承办法官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办理,力求快审、快结。
在征求双方当事人意见后,分别在10月23日和10月26日两次组织了调解。调解伊始,被告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某道出了无奈:工厂因与B公司有经济纠纷,工厂停工,实在拿不出钱来。“等矛盾解决了,恢复生产了,一定补上!”
“那啥时候你们的矛盾才能解决啊?你们不解决难道我们一直拿不到钱?”工友老王反驳道。
承办法官劝导双方冷静理性对待:“老李,你看王师傅他们,活干完了,汗流过了。如果是您辛苦几个月,拿不到工资回家,心里是什么滋味?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就是要找一个现实可行的办法,既不能让工友们流汗再流泪,也要让您的企业有机会轻装上阵,渡过难关。是吧?”…“他们和B公司的纠纷没有关系,他们是信任您这个老板才来干活的。这份信任,不比那几千万的业务更值钱吗?”…
最终,李某与老王等人达成协议:一个月内,结清所有工资。
这14天,解开了困住七名劳动者的“薪”结,也让司法为民的答卷,写满了人心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