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面深化改革的难点是增强现代企业的动力和活力
由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转型是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运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式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是我国改革顺利推进、改革成果及时巩固的有效路径。自1978年底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导向,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导向,再逐渐转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导向,严格地说这是一个顺应我国现代化阶段的演进升级,不断实现从“发展型改革”向“治理型改革”的转型升级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此就要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 ,“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高质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对企业内部管理和运营的深刻变革,更是对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中角色的重新定位。优化国有经济布局,能够确保国有资本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推进结构调整,可以引导国有企业聚焦主业、做强实业,能够促使国有企业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发挥引领者的作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有企业承载着特殊使命和责任担当,也体现了广大人民对国有企业寄予的深切期望。当下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转变治理模式,即从过去行政型治理转向经济型治理,实现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法治化和现代化。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难点,是如何进一步增强现代企业的动力和活力。与此相适应,《决定》也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确保达到平衡标准”“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国有企业的发展必将是一个谋求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治理发展。经济型治理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自主决策和市场竞争来推动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的自我增长和创新,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与此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就是要从过去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向市场化治理,从传统的“行政管控”模式,转向市场竞争和效率导向的治理模式。国有企业改革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杠杆和重要手段,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具备的条件。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而且能够给中国所有企业未来发展带来新机遇,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合作共赢的新境界,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包括企业改革开放在内的产物,又为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开放确立了新的目标指向,全面改革开放不断丰富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创造性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56个民族14亿多人口,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用10余年时间走过了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提出到实践创新的艰辛历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不仅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意识不断提高,而且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诉求也更加多元,这是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把高质量发展理念与基层民主相结合,既是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全体人民通过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力求大多数人达到中等富裕水平,跳出了西方社会的低效率均衡,使经济运行更健康、更有效率、更有活力,彰显了坚持改革开放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创造性方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人类情怀与高度智慧,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决定》强调要“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应当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让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释放更多活力。依据《决定》精神抓住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就是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要支持和鼓励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企业,“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当下尤其要“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住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牛鼻子”,就能够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2035年总目标的实现,提供经济制度和经济实力保障。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人员查询
电话:010-57187769
邮箱:fzzgw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