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康 杨程 姜晓琨讯)在山东青岛即墨院西村,提起党支部书记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他不仅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更是一名扎根基层年的人民陪审员.从村头田间到审判法庭,从调家长理短到参与重大案件审理,他质朴的乡音传递法治温度,以陪审员的身份架起司法与民心的桥梁。

【陪审席上多听多学,村用工作才能更公平】
2012年,李书记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全市首批农民陪审员,第一次坐在审判席时,他紧张得手心冒汗:“我一个农民出身,咋能判明白案子?”为了弥补法律知识的不足,他白天处理村务,晚上挑灯研读《民法典》、《人民陪审员法》,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庭审要点和调解技巧。
2019年.村民两户因宅基地界很争执多年,甚至多次爆发肢体冲突。李书记没有踢皮球,而是参照陪审时学到的物权纠纷案例,带着卷尺和村志档案实地丈量,又邀请司法所、国土所联合调解。
【法理之外还有人情,陪审员就是那杆称】
陪审中,有些家庭特别困难、年龄又小的问题儿童,书记便提议帮扶,房屋整修,帮助申请低保,后来问题儿童在帮助下考上心仪的学校,努力学习。
【陪审十三年.我给法院当“翻译官”】
长期陪审经历让李书记成了“法律明白人”,村里有些年龄大听不懂普通话,李书记就一遍遍不厌其烦的陈述讲解。
【荣誉与心声口】13年来,李书记参与案件千余件,调解成功率超90%
被评“即墨优秀人民陪审员”,“清治乡村建设先进个人”。面对赞誉他总是说“我既是陪审员,也是村书记,既要让乡亲们感受到法律的刚性,更要让他们触摸到法律温度。(责任编辑 姜新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