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通许法院:排忧解难暖民心 锦旗虽小情谊深
  • 七夕文创节,我在千年木莲王树下等你来----武汉锦心设计文创团队走进利川市毛坝镇新华村木莲王府掠影
  • 湖南: 常德市交通系统举办出租车驾驶员创文专题培训班
  • 湖南桃源县召开文明城市指数测评迎检工作大会
  • 湖南: 鼎城法院开展“为党旗添光彩 为创建当先锋”主题党日活动
  • 湖南省公安厅举行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
  • 延边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宝 调研指导珲春检察工作
  • 【县区政务——河洛明珠 大美巩义】巩义小关镇:乡村振兴增添美丽产业新“引擎”
  • 湖南常德市第一医院第8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王欣艺赴长沙捐献造血干细胞
  • 【百日行动】 湖南岳阳市公安局君山分局破获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法治中国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联系电话:010-57187769
www.fzzgw.com.cn

   高层动态

宋才发,黄燕发表:《宪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论文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 作者:亚楠 | 发布时间: 2023-12-13 09:36:48 | 21915 次浏览 | 分享到:

  (二)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向心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求。现行《宪法》规定的“民族”概念,在本质上既有对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历史传承,更有对“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历史超越。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把“中华民族”正式载入《宪法》文本,既弥补了我国宪法史上的某些缺陷,也极大地丰富了宪法民族观的内涵。它不仅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因修宪而获得完整的规范表达,而且因宪法概念装置的修改完善,推动“中华民族”概念转化为《宪法》确认的法律概念。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民族”入宪,并不是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的,而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表述方式体现出来的。因而“中华民族”在这里实质上是“全国各民族”的统称,指的就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比“民族”“族群”的内涵表达更为科学。它不仅仅只是从“民族”或“族群”抽象为高层的民族认同,而且在现代国家统一进程中随时势发展可以吸纳更多元主体的加入,如对中华民族具有认同感的海外华人和台湾同胞等。再就现实相比较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设进程,实际上滞后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建设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没有达到《宪法》上“自觉”的高度,从而使得当下正在进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以《宪法》为基石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求。新时代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2021年8月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又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自“五四宪法”到“八二宪法”,历部《宪法》都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的国家根本任务。2018年“宪法修正案”,在此基础上又新增加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规范结构和规范构成,不仅仰赖于法律秩序的有机形构,而且需要对这种法律秩序的价值元素予以证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宪法》“序言”的第11自然段,实质上就是我国民族法的根本规范和民族政策的总纲,它以“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为目的。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外在动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国家话语体系中现代国家构建的需要。人类现代化起源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人类现代化的浪潮。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已经由顶峰走向无法破解的发展困境。后起的中国式现代化吸取了其他国家模仿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教训,在迅速发展的进程中避免并扬弃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痼疾,成为丰富世界人类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着眼于全人类的整体价值,“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走出了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新道路,创造、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自由联合体”的美好目标提供了全新的起点。中国的发展经验既为后发展国家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又为世界各国人民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结论性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是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和谈论人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基于自身历史与现实的、正当的现代化发展诉求,既是整体世界观的反映,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和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新理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9月6日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接着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2018年3月写入“宪法修正案”。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世界未来的期盼,是执政党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全体中国人对世界所担负的责任,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公认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外在动力,被认定为解决当今世界各种难题、消弭全球各种乱象的“中国钥匙”。2023年3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又向全世界郑重地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至此,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从逻辑结构看,这“三大全球倡议”紧扣人类社会进步的三大主题,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厦的三大支柱,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支撑。一般来说,一国的《宪法》通常只关注本国的制度安排与人民利益福祉。然而中国的现行《宪法》不一样,它事实上超出了一国的狭隘眼界,在规定中国制度安排的同时,以博大的胸怀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理念。这既是中国政府关于构建未来世界的“中国方案”,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基层风采

   人物访谈

【编辑:张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