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谢少波(见龙)

一
宋代的月
曾把光缝进站赤旗幡
马蹄陷进石板凹处
拓印成潮湿的地理志
“桃山市”三字
被递铺灯火
烫成暗红火漆
盖在揭阳与潮州之间
那封未寄出的赶考书

二
石氏婆的草鞋
踏向1348年暮色前
街市已先醒——
药灶火苗
将“桃市”煎作回甘汤
李坑读书庵
借灯火数着
杂姓炊烟
怎能拧成驿路的绳

三
乾隆元年,一场感恩
让整条街侧身
把名改作“吴公祠市”
生祠瓦当
接住七品官轿的晨霜
也接住翱公孤坟
从潮阳归来的那捧土
此后
上“桃山市”便是上“吴公祠”
像把一声叹
改口成一句谢

四
宪馆石狮
在康熙二十七年
分出半只耳
听炮台税口的算盘
玉麟新市升起后
老市把余耳
递予供销社
柴米油盐酱醋茶
熙攘得高过驿马嘶鸣半度

五
我立神山之巅
百岁坊的影
被斜阳拉成丝线
纺着永不褪色的驿道

六
忽懂
所谓千年
不过是一条街
把名字反复折
折进谢氏的感恩
折进供销社的算盘
折成我鞋底
那枚明清马蹄铁
仍在哒哒作响

作者简介:
谢少波,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硕士,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谢翱诗会会长,《桃山史志》主编。近年来发表了不少歌颂桃山的格律诗和散文。如《忆江南·桃山好》《秋日桃山》。为揭阳一中黄旭华班设计黄旭华雕塑并落地。考证了揭阳新华中学8株柚木树系周总理参加万隆会议所带之种子在华南农院所育之树苗所培育。主要学术成果如下:
1. 在《道德意识的结构和类型》等论文中,提出“道德意识三棱镜结构”,把传统“知-情-意”三分法进一步细分为“感性/理性”两个层次,为当代道德心理学提供了可操作的微观分析框架。
2. 在《市场经济与道德重构》等文中,强调需要“主体-契约-公共善”三元规范,这一思路被后续应用伦理学研究者借鉴,用于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市场诚信与制度伦理的衔接。
3. 将符号学方法引入幸福-伦理研究,指出“幸福感”是一种可编码的社会符号,为幸福伦理学提供了跨学科(符号学-伦理学)研究范式 。
4.提出了桃山文化的内涵:忧患、感恩、明德、厚学。
5.提出在桃山设立“桃山厚学节”。
记录者:谢飞明